向他们学习——勇于实践 成就梦想
2022/03/20   作者: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李晓佳:做数控机床的贴心医生

19987月,李晓佳从西安理工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省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大件车间实习,由于当时多是日本和保加利亚的设备,第一次接触这些机器时,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当时下定决心要攻克这些难题,驾驭好这些铁马他说。

  李晓佳从事的数控机床试车工作,就是给每台机床做动态精度检验,通过车削试件来检验机床的加工精度。因为产出的每台机床都是中高档商品,所以在使用时不能出现差错。当时有老师傅说,咱们会用就行了,不用这么认真。可李晓佳觉得,只有把机器原理搞清楚,才能发挥设备的潜能,加工出合格完美的工件。凭着这股干劲儿,截至目前,李晓佳累计解决了50多项重大技术难题,完成了2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并在多项国家、省、市职工技能大赛中斩获名次,多次参与国内外重点用户设备调试验收和重大工程验收。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让他一步步成长为公司集技术、知识、创新于一体的新型技工。






  机床加工工艺全吃透

  1999年,厂里承接了一批国外零件加工任务。通过大家推荐,李晓佳进入了新的工段,这里基本全是数控车床,与之前的卧式加工中心环境相比,在坐标系、指令代码、操作系统等方面完全不同。

  工种的转变使得李晓佳又得从头开始学起。虽然都是数控机床,但一个是刀具旋转,一个是工件旋转,在思维转变上是一大难题。通过刻苦学习车工工艺和数控车床操作、编程等专业书籍,李晓佳不断摸索实践,凭着原来的自学基础,终于可以独立操作数控车床。

  作为一名数控机床试车工,重要的一门学问是编程。为了提升理论技能,坚持自学的李晓佳放弃周末休息,经常到机床面板前琢磨程序代码、练习编程。这也使得李晓佳在实习期就和师傅们共同解决了三项技术难题,使得6140个车床变速箱的精加工效率提高20%

  “MTK20数控车铣中心是由高档数控系统控制的多刀架数控车铣中心,机床采用双主轴、双刀架对列布局,可实现双主轴、双刀架的同时切削加工……这也是公司里只有李晓佳可以操控的设备。这款机床适合形状复杂工件的加工,能广泛适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轻工、机械等,所以对数控机床功能要求较高。

  啃下编程硬骨头

  随着机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行业内开始逐渐实行交钥匙工程,客户只提供试件毛坯,而设备制造商负责选机型、定工艺、做工装卡具,还要按客户要求加工出合格的产品,保证设备在最短时间内能投入生产。

  这种情况下,技术员仅掌握基础编程功课,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一系列要求。李晓佳告诉记者,工件试切的难点,关键在于工艺编制以及程序编写。为了啃下这个硬骨头,他私下购买了相关书籍仔细研究,经过不懈尝试,最终找到了一套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加工方式。

  而让李晓佳记忆犹新的是,公司第一台QK1235管螺纹车床投放市场时,南京一位用户要加工一种钻杆接头,考察了国内好几家机床厂都没能试切成功,打听到他们有合适机型便慕名而来。由于当时完全没加工过这种螺纹,反复尝试还是不行,后来加班加点熬夜试验,才找到解决方法。

  在公司内部分享交流平台云之家上,李晓佳经常把自己总结的编程心得分享出来。今年的518日,李晓佳的个人动态上这样写道:函数编程与小数编程的误差太大了,前两张是用小数保留小数点后三位编程,计算出的几个关键变量值;后两张是程序里直接用函数编程计算得到的变量值……在文字介绍之后,他还配上相应的图片教程,让不理解的同事可以随时与他交流。

  过硬技术获外企认可

  2007年,一家外资企业要为上海工厂挑选设备。当时按照客户要求,程序工艺都要按照程序标准来做。李晓佳说,一直习惯手写程序的他,发现按照对方要求,用软件编写程序并没有省时省力,相比之下手写程序路径短、效率高。经过多次测试,李晓佳把自己写的程序不断优化,测试结果发现比电脑自动编写,时效上快了15秒,最终外资客户采纳了这一方法。

  打破常规,大胆创新;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数控一车间试车工翟江利这样评价李晓佳。我们俩从普通机床车间就开始共事,现如今到数控机床车间,他对工作的钻研和细心一直没变过。

  2010年,李晓佳前往缅甸调试机床,由于对方厂房未建好,机床不得不闲置将近四年;同时,还存在机床线缆断裂、电器元件老化等问题。在没有网络、没有手机通信的环境下,李晓佳通过不断查阅资料、克服语言交流障碍。零件缺失不足,他就自己动手拿起万用表、烙铁完成整个维修。

  作为一名数控技术工人,仅仅满足于日常简单熟练的操作远远不够,更需要朝着成为行业领军人才的目标不断迈进。李晓佳说。


数控图纸“解构师”——陈闰祥

  15分钟全程英文演讲,凭借纯正标准的发音,沉着冷静的表现,锐意创新的勇气,陈闰祥和搭档获得国际评委的一致认可,斩获“质量奥林匹克”国际质量管理会议(ICQCC)的最高奖项——金奖。而这,仅仅是陈闰祥所获诸多荣誉中的一个。作为“劳模标杆”,陈闰祥有着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作为一名80后,他同样也有着青年人的喜怒哀愁。

  突破瓶颈造就“口语达人”

  谈起入行的契机,陈闰祥腼腆地笑笑说:“任何东西都需要经历一个从创造到制造的过程,将设计师的构想落地到现实中投放生产的过程让我很感兴趣,这样的人很伟大,所以我就加入了机械制造行业。”2006年,大专毕业的陈闰祥进入中国电科第三十八研究所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开机床工人。

工作三年后,陈闰祥在职业规划上遇到瓶颈,“我不想一辈子只开机床,这不是我想要的”。迷茫的陈闰祥开始问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数控机床是电子和机械的结合,既要懂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又要懂机械架构知识。为了尽快熟悉国外进口设备的操作说明,陈闰祥自掏腰包花费了一年薪水请外教学英语。很多同事都不解他要为何如此“大手笔”,陈闰祥却淡淡地说:“多充实自己,我各个方面都需要补充能量”。除了课上时间的学习,他也上网和国际友人练习口语。“完成课业后,我至少敢张口说了”,看似疯狂的投资,却有着深远影响。2014年夏天,巴基斯坦外宾来到车间参观学习,陈闰祥主动用英文向他们详细介绍设备相关情况。经过他的讲解,外国友人由衷的竖起了大拇指。“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在异国他乡遇到的问题,很有成就感”。陈闰祥深深感受到了自己不断积累所带来的变化。

精益求精的“技术担当”

一次夜班,陈闰祥正和同事一起按照正常程序操作机床,突然听见一声异响。原来是正在加工的零件,由于夹具系统压力值不够造成脱离,被夹在了设备导轨上。德国进口的数控机床,如果出问题,那就是重大经济损失。根据多年使用经验和业余时间搜集的专业知识,陈闰祥果断地按下了急停按钮。同时,为确保不会出现二次事故,他又通过手轮手动反向移动0.02mm,正是这个0.02mm,避免了价值数百万元的高端设备被损坏的风险。

陈闰祥说,融会贯通,才能提升效率。他要与时间赛跑。部门岗位调整后,陈闰祥竞聘成为数控编程员。“我的工作就是把数控图纸转换成机床可以识别的代码,让机器按照编程加工出零件”。这个工种要熟悉机械加工的工艺路线,专职数控编程要具备十年以上机床操作经验。如果经验不足编程参数不合理,极容易导致产品超差变形。“任何一种错误都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所以首先要细心。不出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不出错的基础上,陈闰祥要做的,就是与时间赛跑。“所有产品都会经过投标。如果反应不够快,质量不够好。就不容易满足市场需求。”走刀路径对结果影响很大,陈闰祥在编程中不断思考路径更优化的方案,力求精益求精。

勤于思考的“文艺青年”

业余时间,陈闰祥喜欢看书。他说,多看书长积累,很多事都会豁然开朗。当读到《三国演义》周瑜之死时,陈闰祥对生命颇有些感慨,“我想我该思考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有限的生命中,没有不开心的理由。工作上的满足很重要。虽然我做着很普通的工作,但是我的工作有价值。”陈闰祥笑着说。“9·3阅兵中首次公开的空警-500新型预警机上,就有我们参与制造的雷达。”说起劳动成果,陈闰祥是满满的自豪。“我们这些人有为国防贡献自己力量的意愿,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结果更好,所以我不断思考,因为一直在想,所以就很容易有收获。”在生活和工作中,陈闰祥乐于面对每一个挑战,因为他深信“能力就是通过解决问题得到提升的”。勤奋劳动、踏实务实、精致精细,陈闰祥展现了中国新一代工匠的形象。满怀热忱,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他是强国强军理想的追梦人!




技艺超群的“女刀客”——记党的十九大代表、内蒙古一机集团数控女工赵晶

“生命因你而美丽”,赵晶的微信昵称让人感受到她的精神追求。

采访党的十九大代表、内蒙古一机集团数控女工赵晶时,她正在德国参加由国资委和德国职业教育联盟合作组织的工业4.0培训,我们只好加了微信进行交流。

赵晶说,这次培训选择国内数控专业最优秀的企业职工参加,而中国兵器集团只有4人。一名精致秀气的80后女性,坚持在机床旁14年,从一名普通工人成为行业响当当的数控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兵器集团关键技能带头人、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自治区草原英才等荣誉叠加于一身。机械加工行业一直是男性的主战场,赵晶的作为让人侧目。

“车间的机油和冷却液味道很大,双手经常黑乎乎的,要说这项工作对女生而言有什么挑战?那就是工作环境不很好,而且体力上也是一种考验。”但赵晶认为,女性独有的细腻和忍耐力对工作很有帮助,“而且我确实喜欢我的专业。当每件精美的工件从自己的手流转到下道工序,那份快乐别人是体会不到的。”赵晶不喜欢一成不变,不喜欢按部就班。遇到难题,就特别想解决,解决了,就非常有成就感。2016年,分公司承担的某重点工程紧固类零件螺栓,其螺纹与配合端面的垂直度只有0.003mm,是唯一一项由军方检验的一级精度螺纹产品。赵晶带领团队反复揣摩,一次又一次地试制,最终找到了影响产品合格率的症结所在,成功地将产品合格率提高到了98%以上。近5年,她研究设计突破生产窄口近70余项,累计为公司节约资金300多万元。

“每次参加比赛,那些男选手都说怕我,不想与我同台竞技。”赵晶笑着说,我有什么可怕的,难道怕输给一个女生丢人?

201647日,湖北襄阳技师学院,《中国大能手》第二季之《数控刀客》比赛正在紧张进行中。力战群雄而进入十强的赵晶是唯一一名“女刀客”。高大的数控车床旁,身形娇小的赵晶冷静自信、技法娴熟,让人印象深刻。比赛项目是要求加工出一个薄壁不大于0.3mm的酒杯。薄壁件加工本来就是车工加工的一个难点——厚了不合格,太薄了就塌陷。最终,赵晶与其他5位选手完成了比赛题目。

在赵晶看来,工匠精神就是要做爱钻研、爱创新的知识型工人,在行业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2016年,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赵晶一位双刀套类零件操作法”,申报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四届创新大赛特色操作法。赵晶说,当时加工一个新产品,需要7把刀去加工,而车床只有6个工位,需要工人干两回才能完成。这样标准的加工程序已沿用了数十年,大家都习惯了,没人觉得有问题。“就不能一次完成加工吗?”于是她研究出一个拓展设备的刀夹,改进工装后再改刀具,最后调整修改加工程序,前后修修改改不断完善约七八个月,终于完成。

这一操作法突破了机床极限,不仅使螺纹钢套类零件的加工效率得到极大提高,还推广至类似结构零件且刀具工位数量受限的产品中,对行业合并工序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制造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企业培养了我,我应该更好地回报企业”。2013年,自治区级“赵晶技能大师工作室”设立。赵晶带领她的团队完成各类技术创新20余项,重大创新5项,获奖3项。她把多年来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无私地传授给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建立了“赵晶数控车”微信群,随时转发行业内的领先技术和信息,随时解答数控爱好者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几年来,赵晶和她的徒弟们先后完成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QC成果多达200余项。喜欢钻研的赵晶非常珍惜这次在德国进行的以数控机床提升研修为主的培训。她说,在培训和到德国一些大企业考察中,德国工人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学到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对以后的工作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