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楷模,学习、就业向他们看齐!
2021/01/09   作者:

新时代青年楷模——陈行行


今年29岁的陈行行(音xing)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的一名高级技师,从事高精尖产品的机械加工工作。2018年,陈行行当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成为行业领军人才。成长于山东乡村的陈行行,毕业班于技工院校。在校期间,热爱技术的他先后学习了电工、焊工、钳工、制图、数控车等八个工种,并相应考取了这八个工种的12本职业资格证书。从2009年参加工作至今,陈行行掌握了多种铣削加工参数化编程方法、精密类零件铣削及尺寸控制方法等多项技术和工艺。

2015年,陈行行接到一个任务,制作国家某重大专项分子泵项目核心零部件动叶轮。动叶轮的材料刚性差,表面要求高,涉及多达144个薄壁叶片,最高转速达每分钟9万转。陈行行介绍,薄壁叶片数量众多,对加工的一致性要求极高,其制作难度可想而知。有没有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质量达标的办法呢?深思熟虑之后陈行行对动叶轮进行了新的设计,通过合理选用刀具,挖掘并应用多个设备的高级功能,最终做出了整体加工的动叶轮:加工效果非常好,由原来加工(时间)需要99个小时到现在需要2个小时,可以把整个的叶轮加工完,效率提高了4倍多,主要是加工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小时候,陈行行就喜欢把自行车、电视的零部件拆散重装、看个究竟。长大后,陈行行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产业工人、技术工人。他主动选择到技校读书,上课时坐在第一排中间的位置听课,因为这个位置听课比较清楚。从2008年到如今,他先后参加了十余次各级别、各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无数,渐渐出名。乐在其中的陈行行说,正是有一次次的比赛和高强度训练的压力,才使他迅速提升了技术水平。

作为中国制造业上的一名高级技术工人,陈行行一次次向技艺极限冲击。比如,用在某尖端武器装备上的薄薄壳体,通过陈行行的手,产品合格率从以前难以逾越的50%提升到100%;用比头发丝还细的0.02毫米刀头,在直径不到2厘米的圆盘上打出36个小孔,难度超过用绣花针给老鼠种睫毛。对工艺的执著追求,让年轻的陈行行做到很多别人做不到的事。

陈行行坦言,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仅仅依靠在学校里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毕业之后、工作以后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去钻研: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提高自己。有时候我在钻研问题的时候会不眠不休,这时候会收获很多快乐。现在我身边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技能人员,他们不仅可以干得一手好活,而且他们的技术技能都是非常精湛的,这种硬核实力带给我们的自豪感、荣誉感是其他东西无法比拟的。

如今,成为高级技师的陈行行还带领着两个高技能人才团队进行技术创新,团队中的大部分人员都毕业于职业技术类学校,他们共同的理想就是做新时代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陈行行说,敢想敢干、苦干实干、能干巧干的优秀品质,以及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他想告诉现在的年轻人,你要想好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度过你的一生,态度将会决定你人生的质量:现在我们国家的高技能人才,尤其是顶尖的高技能人才是非常短缺和珍贵的,成为优秀技能人才,一样可以拿到很好的收入,一样可以有很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能够通过技能报效祖国,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无比光荣的事情。陈行行表示,他的职业生涯刚经历了第一个十年,后面的路还很长。今后的工作生涯中,他会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为实现个人梦想,也为工作单位及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辜负这个美好的时代。

80后数控图纸“解构师”的匠心——记“大国工匠”陈闰祥

   15分钟全程英文演讲,凭借纯正标准的发音,沉着冷静的表现,锐意创新的勇气,陈闰祥和搭档获得国际评委的一致认可,斩获“质量奥林匹克”国际质量管理会议(ICQCC)的最高奖项——金奖。而这,仅仅是陈闰祥所获诸多荣誉中的一个。作为“劳模标杆”,陈闰祥有着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作为一名80后,他同样也有着青年人的喜怒哀愁。

突破瓶颈造就“口语达人”。谈起入行的契机,陈闰祥腼腆地笑笑说:“任何东西都需要经历一个从创造到制造的过程,将设计师的构想落地到现实中投放生产的过程让我很感兴趣,这样的人很伟大,所以我就加入了机械制造行业。”2006年,大专毕业的陈闰祥进入中国电科第三十八研究所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开机床工人。


工作三年后,陈闰祥在职业规划上遇到瓶颈,我不想一辈子只开机床,这不是我想要的。迷茫的陈闰祥开始问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数控机床是电子和机械的结合,既要懂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又要懂机械架构知识。为了尽快熟悉国外进口设备的操作说明,陈闰祥自掏腰包花费了一年薪水请外教学英语。很多同事都不解他要为何如此大手笔,陈闰祥却淡淡地说:多充实自己,我各个方面都需要补充能量。除了课上时间的学习,他也上网和国际友人练习口语。完成课业后,我至少敢张口说了,看似疯狂的投资,却有着深远影响。

2014年夏天,巴基斯坦外宾来到车间参观学习,陈闰祥主动用英文向他们详细介绍设备相关情况。经过他的讲解,外国友人由衷的竖起了大拇指。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在异国他乡遇到的问题,很有成就感。陈闰祥深深感受到了自己不断积累所带来的变化。

精益求精的技术担当。一次夜班,陈闰祥正和同事一起按照正常程序操作机床,突然听见一声异响。原来是正在加工的零件,由于夹具系统压力值不够造成脱离,被夹在了设备导轨上。德国进口的数控机床,如果出问题,那就是重大经济损失。根据多年使用经验和业余时间搜集的专业知识,陈闰祥果断地按下了急停按钮。同时,为确保不会出现二次事故,他又通过手轮手动反向移动0.02mm,正是这个0.02mm,避免了价值数百万元的高端设备被损坏的风险。

陈闰祥说,融会贯通,才能提升效率。他要与时间赛跑。部门岗位调整后,陈闰祥竞聘成为数控编程员。我的工作就是把数控图纸转换成机床可以识别的代码,让机器按照编程加工出零件。这个工种要熟悉机械加工的工艺路线,专职数控编程要具备十年以上机床操作经验。如果经验不足编程参数不合理,极容易导致产品超差变形。任何一种错误都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所以首先要细心,不出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不出错的基础上,陈闰祥要做的,就是与时间赛跑。所有产品都会经过投标。如果反应不够快,质量不够好。就不容易满足市场需求。走刀路径对结果影响很大,陈闰祥在编程中不断思考路径更优化的方案,力求精益求精。

“9·3阅兵中首次公开的空警-500新型预警机上,就有我们参与制造的雷达。说起劳动成果,陈闰祥是满满的自豪。我们这些人有为国防贡献自己力量的意愿,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结果更好,所以我不断思考,因为一直在想,所以就很容易有收获。

在生活和工作中,陈闰祥乐于面对每一个挑战,因为他深信能力就是通过解决问题得到提升的。勤奋劳动、踏实务实、精致精细,陈闰祥展现了中国新一代工匠的形象。满怀热忱,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他是强国强军理想的追梦人!

曹彦生:导弹翅膀的“雕刻师”

对数控加工专业的挚爱,成就了他多项奇迹般的记录:24岁,成为航天科工最年轻的高级技师;25岁,获得第三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铣工组亚军;26岁,成为最年轻的北京市金牌教练。他就是曹彦生,一名导弹翅膀的雕刻师。


数控达人攻破空气舵难题。空气舵是导弹的重要构件,犹如导弹的翅膀,直接影响着导弹的发射及飞行,用数控机床精雕细琢空气舵,是曹彦生的拿手本事。

国家某重点型号空气舵由于结构复杂、厚度薄,控制形变和对称度难度极大,一直是加工中的难题。尤其是舵面对称度的加工精度要小于0.4mm,之前许多师傅多次试制,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超差,眼看整批次空气舵存在报废风险。曹彦生运用先进的数控加工技术,最终加工出来的舵面对称度达到0.02mm的超高精度,相当于误差小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4

曹彦生还有一项所见即所得的技艺。一次,同事为了考验曹彦生的技能水平,半开玩笑地从一堆花生中挑出一颗,让他生产加工一个一模一样的特殊材料工艺品。曹彦生从拿着花生相面、建模、编程、仿真到最终加工成型,仅用了2个小时。

曹彦生先后承担了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多个型号产品零部件数控加工任务,掌握了目前国内外主流先进数控设备操作系统,攻克了多个复杂产品零部件加工难题,第一个将高速加工技术和多轴加工技术复合应用于零部件生产。他发明的高效圆弧面加工法”“用于非金属零件加工的对刀装置等绝技,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为企业节省成本上百万元。

小事情也要做到无可挑剔。在学生时代,曹彦生就对数控加工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自学了相关知识。在课余时间、暑假期间,曹彦生在学校的数控实训中心主动帮老师看门、做杂活,借机学习数控加工技术。这股子执着的精神令老师动容,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掌握了独立操作设备编程加工的能力。

2005年,满怀憧憬与期望的他进入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83厂工作。厂房环境不够现代化,没有分到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这让他一度很失落。每天,他将笨重的导轨抬上龙门铣床,重复着简单的加工操作。穿着大头皮鞋,来回蹚在冷却液中,双脚时常被浸透。任务紧张时,他每天主动工作14个小时以上。这一干就是两年。  

一年夏天,283厂首次将五轴加工技术应用于某型号零件生产,曹彦生主动请缨。凭借早期研读的相关知识,曹彦生采用了参数化建模进行五轴加工程序编制,但由于零件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可借鉴的经验少,一道道关键程序的编制让工作进展一度卡壳。走路、吃饭、睡觉,都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他的同事如此描述。一天凌晨3点,躺在床上琢磨问题的他灵光一闪,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兴奋地给同事打了一个电话,得知同事当天倒班正在厂里,便穿上衣服冲到厂房。经过验证,该种方案可行,并最终解决了该零件的加工难题。

其实,把简单的事做好,也是一种能力。曹彦生说,虽然大多数时候,大家在做着重复的工作,但再简单的工作也应当做到让别人无可挑剔,这才是一名合格的航天工匠

    练就“金字塔尖的技术”。近年来,航天产品对零部件加工精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让数控精密加工技术应用成为了一个大趋势,也让曹彦生有了大展拳脚的广阔舞台。五轴联动加工,属于数控行业金字塔尖的技术,一直以来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且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军工企业进行技术封锁。现在曹彦生“玩转”五轴联动加工技术,并将先进的技术运用到型号生产加工上。师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景来,曹彦生学到的不仅是手艺,更是航天的传承精神。曹彦生带出了获得全国数控技能竞赛冠军的徒弟常晓飞,常晓飞出师后又带出了两名全国冠军的徒弟,师门三代,四名全国技术能手。其“90后”的弟弟,受他的影响,进入航天系统工作,并在2015年一举夺得全国技能大赛数控铣工冠军。